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
8月25日是第二个全国残疾预防日,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孩子有残疾,肯定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当前中国有0~6岁各类残疾儿童约167.8万人,每年新增残疾儿童20余万人。数字令人震惊,而每个数字背后都牵涉到一个或几个家庭,所以残疾预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预防儿童残疾?如果是残疾又该如何康复呢?
军军的母亲贺英英说,现在军军自己可以走十几步,说话能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
走路、说话,这本来是两岁八个月孩子早已熟练掌握的,但军军还在艰难学习,如今这个程度就已经让贺英英喜出望外了。
军军是因为新生儿黄疸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了脑瘫。四个月大的时候,贺英英发现了他的异常:头软得抬不起来,而且孩子容易受惊,有点声音,摸他一下就紧张,很多情况和正常孩子不一样,于是他们带孩子去复查。
复查的结果让贺英英一家顿时蒙了。医生建议立刻进行康复治疗,但是她周围的人都不赞成。
有的说,一个小孩一个样,有的孩子走路晚一点;还有的说,医生都说了和正常孩子不能一个样,能自理就好,花那么多钱也正常不了,白投资。
到底是病了还是只是发育慢了点儿?会不会再大点儿就好了?巨额花费值不值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贺英英一家纠结困惑的问题,也是目前很多小患儿的家长的顾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原儿童保健部主任研究员王惠珊说,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才一岁,长大了也许就会好了。等到孩子长大了,比如五六岁的时候发现孩子学东西不行,上学困难,再进行康复训练效果就非常差了。
0-6岁的儿童出现问题,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康复效果就越好,这个年龄段的康复又被称为是抢救性康复。为了帮助家长及早发现问题,我国在2009年就颁布施行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对新生儿的一些疾病进行筛查。又在2013年出台了0-6岁儿童残疾筛查的工作规范,将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五类残疾列入筛查范围。2017年将0-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筛查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免费健康体检中。不同地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更加全面完善便捷的多级筛查诊断和康复救助制度。
黄金干预期是指特殊儿童从早期诊断到学龄前(6岁以前)这段最佳干预期。黄金干预期不仅是特殊儿童康复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家庭乃至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殊儿童“黄金干预期”的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
据卫生部办公厅相关文件阐述,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为6岁以前)对儿童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由此可见,抓住“黄金干预期”能让患儿获得更有效地康复。
如何有效把握 “黄金干预期”(6岁以前)是目前孤独症领域专家和家长热切关注的问题。国家也陆续公布相关政策,帮助家长重燃家庭希望。
您需要了解的相关文件:
2009年颁布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
2013年颁布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孤独症 列入筛查范围
2017年,将0-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筛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免费健康体检